新闻动态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药学人的阿里援藏情

发布时间:2019-09-1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这里的土地如此荒芜,通往它的门径如此之高,只有最亲密的朋友和最深刻的敌人,才会前来探望我们。”
                                                                    ——阿里谚语
                                    显然
                            胡斌 是阿里这片秘境之地的
                                    亲密友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西藏。
    极致的风光,孕育着神秘而灿烂的古代文明,古朴的风中夹带着转经筒的气息。你心目中的它是这样的:
 
    当你熟知它的时候,它是这样出现的:
 
    自然灾害频发 、冬季大雪封山  、威胁生命的高原反应。
    2018年7月30日,胡斌第一次将双脚踏上了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区极西地带,留下了一双浅浅的印记。这里素来被称作“青藏高原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气压和含氧量仅为内地的一半,生存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号称南极与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
    曾经历过高原反应的胡斌按下心中的不安,环顾纯净的蓝天和雕塑般的山脉,心中思忖着:“既然来了,那我就要为这里做些什么!”
    胡斌是西安市第四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在接到为期一年的援藏任务时,心情虽有些复杂,但他只说了一个字“行!”,便收拾好行囊直奔阿里。既然祖国和西藏人民需要,便义不容辞!
    到达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当天,还未及休整,援藏队员们就面临着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的艰巨任务。自治区评审的时间就定在10月25日,而且还有国家评审员参与评审,但医院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地域偏远、交流闭塞、人才匮乏,各项工作还很不完善、很不规范。
    作为国家在库的医院等级评审专家和陕西省医院等级评审专家,胡斌被医院委以重任,被任命为院长助理、三乙办副主任(后为三乙办主任、三甲办主任)、药剂科主任。
    不到3个月的时间,让医院脱胎换骨似的大升级,如何能做到?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提升医院整体水平,那可是造福一方的大事。
    胡斌倾注了全部热情,他铆足干劲,为医院建章立制,即使周末,也在一笔一笔修订着医院药事管理制度,直至凌晨一两点钟。
    为保证按期完成“三乙”创建工作,他每天早上提前1小时上班,中午少休1小时,晚上推迟2小时下班,日日如此不停歇,在做好药剂科创建准备的同时,还要为全院培训评审知识、解读标准,组织各科室讨论、自查改进,一遍不够,那就两遍三遍。
    在缺氧、低气压的恶劣环境下,为了实现药品存储分区分库管理,胡斌带头整理、打扫库房,搬运重物,累活、脏活带头干,浑身上下沾满了灰尘,因为缺氧,他面色苍白,嘴唇青紫。有人说:“您是专家,在旁边指导就好了!”而他说,“我带头干,大家才有积极性。”
    胡斌硬是把一天当成两天用,在夜以继日的忙碌下,等级评分有了大大提升,药事组74个评审条款中D条款由7项降为1项,A条款由6项突增为25项。功夫不负苦心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最终顺利通过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评审,成功创建“三乙”综合医院。
    在医院的表彰大会上,他所分管的药事组4个临床医技科室全部被评为“创三乙优秀科室”。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胡斌没有停下脚步。在面积约2倍陕西大小的阿里地区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做。
    今年4月份,受地区卫生健康委的委托,他曾两次奔波3000多公里,一趟历时15天,到地区7个县进行二级医院创建督导检查和辅导。在这段日子里,最让人难受的不仅是县级医院与评审标准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难题,还有气候环境给身体带来的剧烈煎熬。  
    在广袤的高原上,有的县区之间需要乘坐两天汽车才能到达,有时半天时间都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世界海拔最高公路上行进,此时鼻子呼吸已经不管用,窒息的感觉令人心生恐惧,只有张大嘴巴用力喘气,似乎才能撑下去。
    四月的阿里,没有和暖的春光,夜晚依然是零下十几度的寒冬,县里居住条件不好,透着冷风。白天,胡斌进行高强度的辅导和检查,到了晚上,就裹上一层厚厚的被子坐在床上,为县级医院撰写反馈材料。在他带动下,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也积极行动起来,医院各项工作逐步改善。
    阿里地处边疆,与内地和拉萨的差距非常大。”胡斌说,“要变输血为造血,就需要从根基做起,帮助医院建立起符合国家标准的管理制度,这是长效机制,即使我离开了阿里,医院和药剂科依然能继续良性发展下去。”
    在胡斌来阿里之前,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没有临床药师,在管理上仍是“以药品为中心”的旧模式,管理粗放,暗藏质量安全风险。为了规范药物临床使用,胡斌一手建立了临床药学室,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设置了3名专职临床药师,开启了医院临床药学的新时代。
    他完善了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规范药品管理和全院医师处方权限,开展了10项用药点评工作,并为各临床科室进行培训,参与临床会诊,开展合理用药宣传,设置药品咨询窗口,规范处方书写,短短时间内使门诊处方的合格率由65%提升至93%以上,同时拓展了临床药学的工作模式,为阿里藏族同胞的用药健康上了一把安全锁。
    人才,是发展的源头活水。胡斌深刻地明白人才对于边疆地区的重要性,他用心为自己带教的4名学员制定了详细的带教方案,日日言传身教、手把手教学,很快,学员们的素质有了飞跃提升。
    看到科室十几个人围着一台电脑学习,很多人看不清课件,胡斌悄悄自费买来一台投影仪拿给他们使用。课件清晰了,大家的学习劲头也更强了。
    为了更好的培养药学人才,胡斌还积极协调,帮助一名临床药师于今年10月到西安市第四医院参加为期一年的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但这在胡斌心中还不够,他急切地想让阿里的医务工作者尽快接轨国内外先进的专业知识。但是,从阿里去1700公里外的拉萨学习,仅来回机票就需要5000元以上,更别谈吃住了,加起来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外学习交流,是这里的一道难题,也是遏制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发展的一条沟壑。
    为此,他积极联系中欧国际网络授课平台,以优惠的价格让医院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家门口”就能跟着全国顶级专家学习,经济、便捷、前沿,为阿里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今年过年期间,胡斌仍心系阿里,又抓紧联系陕西省药学会,促成了7月份陕西省药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丰雷带领的陕西、重庆、成都等地的12名专家赴阿里帮扶指导药学工作,共举办了8场专题讲座。这是阿里地区规格最高的药学会议,对提升阿里地区医疗机构药学工作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要再多做点事!”胡斌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援藏工作中,医院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绩效改革调整、综合目标考核、成本控制、“品管圈”工作推行、科研论文辅导、医疗服务提升、固定资产清查……只要是他能做的,他全都担了下来。
    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胡斌也没有闲着,周末他经常参加军营、社区的义诊活动。今年“五一”假期,他和医院同事们驱车800公里,来到海拔4700米的措勤县,为当地牧区群众开展义诊。一天下来,口干舌燥,浑身尘土,满嘴风沙,但他依然坚持为边境人民送医送药送健康。
    在阿里援藏,胡斌不仅得到了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收获了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全院匿名投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时,胡斌众望所归,高票当选,他以自己的行动和作风得到了全院认可。
    今年6月,胡斌以丰硕的工作业绩获得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赞誉,被授予西藏自治区“优秀援藏干部”荣誉称号。“通过一年的援藏,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对西藏的重视、关心以及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体会到了援藏工作的艰辛。作为一名援藏队员,能为国家、西藏做点贡献,尽一份力,我内心也十分荣幸。”胡斌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
    离别的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医院的同仁舍不得他,不约而同地来送行,他们唱起藏歌,献上哈达,给他们敬佩的专家、亲爱的同事。
    这一年,会永远刻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药剂科所有人的心里,也会留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历史里……
    因为您,药剂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师生情谊,永生难忘!扎西德勒!
……
    在离开的这天,胡斌的手机不时响起,传来一条条像这样承载着深情的短消息。